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bwin必赢国际官方网站校报 | 贺灿飞:长江经济带三大关系

发布时间:2023-11-28

《bwin必赢国际官方网站校报》发布

2023年11月6日,《bwin必赢国际官方网站校报》(第1647期)刊发了由bwin必赢国际官方网站院长贺灿飞教授撰写的题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关系》的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2ed38a8119ce4df0b7a41fce0a46c51d.png

《bwin必赢国际官方网站校报》刊发版面

长江经济带三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12日的南昌座谈会上进一步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战略内涵及未来方向,肯定了八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成效,强调将生态保护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提出了完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的要求。可喜的是,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长江经济带这一我国最大的流域经济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创新赋能、系统规划等方面依然存在进步的空间。作为经济地理学者,我认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经济带内部不同区域间、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三组关系。

协调区域关系:构建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新格局以缩小区域间差异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11 个省市,面积约 205.2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跨度让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空间均衡上的挑战。

总体上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自 201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增高的趋势。从城市尺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下游至上游的递减趋势。从城市群尺度来看,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高质量发展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最高,内部发展差距最小,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快,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内部差距缩小显著。

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亦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阻碍。长江经济带内部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越大,整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流通性、制度性挑战就越大。因此,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处理好内部区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应完善区域间的共享发展机制,构建区域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一要努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会对降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正向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发展多式交通联运。

二要协调长江经济带内部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长江经济带涉及11省市,一个省市的管理或治理必然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流域。因此,流域经济体发展仅仅依靠某个地区的政府难以解决,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横向合作。

三要建立区域间知识互通和共享机制。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发展差异最大的要素。应以城市间的“核心-边缘”结构的知识辐射和带动为基石,逐步扩展到城市群间的知识辐射,进而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均衡。

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发挥市场机制让长江大保护从政府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始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第一准则,以大保护、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纵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贯穿始终,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命令控制型”阶段以及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日益融合阶段。长江大保护同样需要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转变。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的初期, “政府输血”是主要模式。“政府输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利用环境规制对企业、居民等主体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约束,例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二是政府利用财政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政府输血”模式在长江大保护初期取得了重要成效,但能否持续是个问题。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逐步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从“政府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

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公众、第三方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形成长江大保护的合力。

首先,加快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将环境治理由政府推动转变为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第三方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区域综合服务等市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模式,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发挥企业的主动性。鼓励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化、一体化服务能力。

其次,协调好长江流域管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使各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到长江保护中来,建立多元主体有效参与机制。例如,积极引进环保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长江环境保护的监督,利用社区、媒体等拓宽公众参与长江环境保护的渠道,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自发保护、长效保护、营收平衡的新局面。

协调国内与国际关系: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有韧性的长江经济带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全球化国际格局,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生产产品依赖国际市场、价值链升级依赖外部引进的外向型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建立基于国内循环的内驱型经济模式势在必行。

面对外部冲击,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肩负着维系国内经济稳定的重任。建设一个有韧性、有能力承受冲击的长江经济带将是衡量其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处在长期向好的态势之下。但短期来看,长江经济带正处在新冠疫情冲击后的恢复期,美西方国家不断加码的贸易和科技制裁给长江经济带的结构性重塑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基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建立区域经济韧性。

第一,祛除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的经济壁垒,以统一的区域内大市场抵御外部需求冲击。自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不断受到挑战。外需不振让很多出口企业失去了产品市场。长江经济带拥有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市场潜力巨大,有条件建设抵御外需冲击的强大内需市场。但长江经济带不同省市之间、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尚存在因政策、环境差异造成的经济壁垒,阻碍了商品及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通。因此,应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区域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间的政策共识,打通阻碍要素流通的制度性和技术性壁垒。

第二,重构区域产业的行业格局和空间格局,以更具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应对外商撤资冲击。数据显示,2014 年之后外商撤资规模和撤资企业数目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深度嵌入本地政治经济环境的外商撤资后,会对本地产业结构带来较大冲击。外商撤资已成为影响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的多样性是构筑经济韧性的关键。区域产业越具多样性,当某一产业受到冲击时波及整个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小。为此,应基于区域特征识别和建立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完善的相关和不相关产业体系,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相关多样性和不相关多样性程度。

第三,重塑长江经济带知识与技术的关联格局,以创造新发展路径抵御国外技术冲击。近年来,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封闭力度,企图通过技术封锁阻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全球价值链攀升。这种外部变化可能给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技术引进-生产力提升-自主研发”的发展路径带来巨大打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路径。面对这种现实状况,长江经济带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基于关联法则重构产业的空间布局,围绕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发展区域产业和实现区际产业优化布局与分工,逐步走出一条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逻辑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