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168期:从保护“民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来源:awc777万象城娱乐官网    时间:2025-02-27   阅读次数:

      2025年2月26日晚,我国著名民俗学者、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先生应院邀请,以“从保护‘民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在203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特聘教授程安霞老师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叶涛教授以埃及阿斯旺大坝淹没单铎神庙的案例为引,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矛盾。他指出,全球化虽推动了一体化进程,却也让文化多样性面临威胁。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社会逐步将保护视野从有形遗产拓展至无形文化。叶涛强调,1973年玻利维亚提交的民俗保护提案是国际非遗运动的重要起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人类对文化传承的认知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延续。

叶涛教授系统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历程:从“民俗”“民间创作”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其内涵不断丰富,覆盖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仪式、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式,并强调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他特别指出,非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代际传承中被持续再创造,其生命力源于社区的参与和共享。“非遗属于全人类,是跨越国界、民族的文化纽带”叶涛解释道。

在介绍中国非遗保护成果时,叶涛教授指出,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四级名录、传承人认定、生态保护区建设及法律保障的完整体系。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2014年中国民俗学会入选联合国非遗评审机构,彰显了我国在国际非遗领域的影响力。然而,他也直言当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研究经费不足”“传承人权益忽视”等问题,呼吁完善保护机制,避免滥用“本真性”“原生态”等违背《公约》精神的表述。

最后,叶涛教授总结,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重塑民间文化地位的关键。非遗保护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复兴,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他呼吁学界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以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投身非遗保护事业。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听众对非遗保护的理解,更激发了青年学子传承文化使命的责任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注入新活力。

                                 (图文:赵月圆、黄高洁;审核:程安霞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awc777万象城娱乐官网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awc777万象城娱乐官网微信公众号

万象城体育AWC777- (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